新冠九大後遺症,從三大方向著手,重建身體機制平衡

撰文:菁英診所,審閱:自然醫學黃昱喆醫學博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截至2023年5月28日,全球已超過7.67 億確診新冠病毒病例和超過690萬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病例;而台灣目前為止約有250多萬人確診,隨著確診人數增多,及病毒型態不斷演化,感染後新冠病毒康復後仍有身體不適患者也逐漸增多。

新冠後遺症,長新冠,確診後遺症

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陸續出現失智前兆症狀,咬合關節僵硬無法閉合,造成進食說話困難,左側肢體反應變慢,行走200公尺就必須需要休息,全身疼痛等狀況。

治療長新冠臨床成功案例

47歲賴小姐去年7月時不慎確診新冠病毒,康復後的陸續出現失智前兆症狀,咬合關節僵硬無法閉合,造成進食說話困難,左側肢體反應變慢,行走200公尺就必須需要休息,全身疼痛,當時住院打點滴及維生素B群情況都未能改善。

於是賴小姐到診所尋求協助,評估症狀疑似長新冠引起的慢性神經發炎,造成血腦屏障受損導致,給於薑黃、維生素D3,及靜脈營養點滴,控制發炎狀況,賴小姐在接受營養建議一個月後,已經可以順利進食,也能表達說話,現在已能煮飯恢復正常生活了!

何謂長新冠(long COVID)

長新冠是在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後,所遇到一系列新的、復發或持續的健康問題。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目前國際上研究指出大約10%至20%的人,會在疾病復原後,身體開始出現一系列不適現象,為期可能幾周甚至到幾個月以上,這些造成身體的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

長新冠的症狀

患有長新冠人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在感染後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有時症狀甚至會消失並再次出現。根據流行病指揮中心指出,本國人常見九大後遺症,分別為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

長新冠高危險群

確診新冠肺炎,根據研究指出若有符合以下條件,就有可能較高的機率發生長新冠。

  • 年長者
  • 新冠肺炎症狀嚴重,例如住進加護病房或有使用呼吸器
  • 確診第一周有超過5種以上的新冠症狀,如發燒、喉嚨痛、流鼻水、嗅味覺異常、關節痠痛等
  • 50-60歲的女性
  • 確診新冠肺炎的同時,身體有其他疾病的感染
  • 長期抽菸和酗酒
  • 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
  • 確診期間抽血數值異常:淋巴球低下、血小板低下、d-dimer,LDH,Troponin 過高、CRP,Ferritin,IL-6過高、凝血功能異常

造成長新冠症狀的生理機轉

感染新冠病毒後,有部份的人會因為感染導致病理生理變化,引起免疫系統失調、發炎性損傷等後遺症,其機轉如下:

▶ 肺部

  • 自由基和發炎因子過多,傷害血肺屏障
  • 異常凝血狀態,提高肺部血栓風險
  • 過高IL-6和IL-8,提高肺纖維化風險

▶ 腦部

  • 慢性神經發炎,造成血腦屏障受損
  • 自律神經失調,提高腦部血栓風險
  • 長期異常免疫反應,造成慢性神經受損

▶ 心血管

  • 慢性過度發炎,提高心肌炎風險
  • 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提高血管動脈硬化風險
  • 長期異常免疫反應,提高心臟纖維化風險

▶ 神經肌肉

  • 多處神經發炎
  • 粒線體訊號異常,使得肌肉與肌膜受損,造成肌少症

▶ 免疫系統

  • 細胞激素風暴,造成多重器官損傷及衰竭的風險

▶ 精神心理層面

  • 免疫系統攻擊額葉,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產生所謂腦霧的風險
  • 感染後的腦部急性發炎,提高憂鬱、失智前兆的風險

長新冠錯綜複雜,三方著手解決根本

確診後若出現以上症狀,就要注意可能已經有長新冠的現象,由於長新冠症狀多元,需從多重方向進行分析,建議要尋求醫療協助。

  1. 降低發炎和平衡免疫系統

    降低失衡的免疫對身體個多的傷害
  2. 提高粒線體功能

    改善疲勞,並提高各個器官組織的修復能力
  3. 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

    緩解長新冠對各個器官組織造成傷害而產生的症狀

正確補充營養素,重建身體機制平衡

降低發炎和平衡免疫系統

  • 魚油Omega-3:降低過多的細胞激素與發炎因子
  • 維生素D3:提高輔助型T細胞,平衡免疫系統
  • 薑黃素:降低過多的細胞激素與發炎因子
  • 多酚類:降低體內過多的自由基與氧化壓力

提高粒線體功能

  • CoQ 10:提高粒線體中電子傳遞鏈的能力,增加能量ATP
  • 肉鹼:把長鏈脂肪酸運送到粒線體,產生能量ATP
  • B群:幫助粒線體中的檸檬酸循環,產生能量ATP

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

  • 鎂:幫助血管擴張,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 精氨酸:幫助血管產生一氧化氮,降低血管發炎與鈣化,清除自由基
  • 肉鹼:降低細胞激素與自由基對肺部的傷害,也能提高肺活量
  • 纖維/益生菌: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穩定腸道的免疫系統,減少因菌叢失衡產生的內毒素,降低體內發炎風險
  • DHA:修復血腦屏障與腦部神經細胞,降低神經發炎
  • 磷脂絲胺酸:修復腦部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並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的穩定

【新書推薦】劉博仁 功能醫學癌症大調理:檢測、治療、營養、預後,全面關照,促使腫瘤凋亡不復發!

劉博仁 功能醫學癌症大調理:檢測、治療、營養、預後,全面關照,促使腫瘤凋亡不復發!

精準的營養素補給,可以改善預後,有效提高癌友的存活率!!

面對癌症,除了正確診斷與完整治療,你還需要營養補充、良好飲食習慣,以及適度運動、優質睡眠和徹底排毒。而功能醫學的精準檢測和營養輔助治療,可以讓癌友在治療期間與治療結束後,得到全面調理,使身體完整修復,降低復發機率。

內容簡介

多年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首位,所幸,進步的醫療為眾多癌友爭取到更多生存的機會,也因此,除了勇敢對抗,病人更需學習如何與癌細胞和平共處。

本書從治療、調理、日常保健三個面向切入,解除大家對癌症的各種疑惑,幫助癌友用最有效,也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重拾健康。

了解癌症

  • 生活中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癌症風險因子?
  • 罹癌之後,有哪些治療方式可以選擇?
  • 這些治療方式有什麼樣的效果、副作用,又適合什麼樣的病症?
  • 治療結束後,可以從功能醫學的角度,進行怎麼樣的精密追蹤?

癌症的營養調理

  • 什麼樣的飲食方式可以預防癌症或降低癌症復發機率?
  • 化療、放射治療與手術治療前後,各需何種功能醫學的營養補充?
  • 出現出血或貧血症狀時,怎麼吃最能補血?

康復,從每日生活做起

  • 我們的身體如何排毒、解毒?
  • 怎麼評估自己的免疫力,又該如何強化?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 哪些是會造成睡眠障礙的NG模式?

劉博仁醫師親自示範

  • 27道食譜:針對癌友精心設計,方便易做,營養滿點
  • 8種運動:即使體力不佳,也能有效伸展、強化肌力

目錄

前言 精準的營養素補給,可以有效提高癌友的存活率

第一部 了解癌症

第1章 癌症時鐘為何加快

  • 全球及國內癌症發生現況
  • 癌症年輕化
  • 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因子

第2章 如何知道得了癌症

  • 細心注意不正常的身體變化
  • 腫瘤指標真的準嗎?
  • 影像檢查的優缺點
  • 病理報告是後續治療的關鍵
  • 參考分期系統,決定治療步驟

第3章 認識基因檢測

  • 基因檢測可確實掌握自己的癌症遺傳風險
  • 癌症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篩選用藥
  • 可以透過抽血來追蹤癌症嗎?

第4章 癌症療法,正面迎擊

  • 化療
  • 放療
  • 標靶治療
  • 荷爾蒙療法
  • 免疫治療
  • 細胞治療

第5章 癌後追蹤,不可輕忽

  • 醫院追蹤注意事項
  • 功能醫學追蹤注意事項

第二部 癌症的營養調理

第6章 食療的重要性

  • 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組成及體力狀態
  • 請多多遵循地中海型飲食
  • 善用間歇性斷食
  • 生酮飲食或減醣飲食可行嗎?

第7章 化療期間的營養及食療

  • 化療期間的飲食策略
  • 化療期間的食譜示範

第8章 特殊情況的營養及食療

  • 放療期間的飲食原則
  • 抗癌期間的蛋白質補充極為重要
  • 手術切片診斷與後續處理
  • 手術前後的照護和營養補充
  • 腸胃道造口
  • 感染
  • 出血與貧血
  • 肝臟發炎
  • 腎功能下降

第三部 康復,從每日生活做起

第9章 排毒

  • 生活中毒素有哪些?
  • 環境荷爾蒙是怎麼來的?
  • 重金屬傷腦也致癌
  • 身體原來是這樣解毒排毒的
  • 解毒方式大解密

第10章 強化免疫力

  • 免疫力的失衡代價頗大
  • 免疫力自我評估法
  • 腸道健康是良好免疫力的關鍵
  • 打造優質免疫力從這裡開始

第11章 適度運動

  • 運動與六力有關
  • 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
  • 不出門在家可以做的運動
  • 任何人都應「保密防跌」

第12章 睡好

  • 為何會睡不好?
  • 造成睡眠障礙的 NG 模式
  • 打造優質睡眠的飲食與營養素補充原則

第13章 減壓

  • 壓力是不利於抗癌的重大殺手
  • 正念,你我都應該了解的紓壓良方
  • 逃離不優氛圍或轉念
  • 從 ANTI-CANCERS 來透視抗癌全方位調理

終章 癌友必須知道的營養輔助治療攻略

前言

精準的營養素補給,可以有效提高癌友的存活率

2007 年初,我在區域教學醫院擔任耳鼻喉科主任,同時也擔 任頭頸癌治療團隊召集人,每兩週會與醫院的血液腫瘤科、放射 腫瘤科、病理科、放射診斷科和牙科醫師同仁,一起討論新診斷 的癌症患者個案,同時擬定治療方向,也會針對復發以及有併發 症的患者進行深入討論。

記得當時有一名鼻咽癌三期患者在完成化放療之後,併發 嚴重口腔潰瘍,持續一個月都無法痊癒,當時,我們也請營養師 給予患者積極的營養調理建議,但是成效不彰。患者因為食慾下 降,在短短三個月的治療期間,體重便減輕了 7 公斤。當時團隊 醫師認為治療雖然效果不錯,腫瘤已經消除,但是如果患者體重 持續減輕,深怕他會因為體力下降,免疫力減弱,導致癌症惡病 質(註 1)或感染,而造成不堪後果。

當時我正在營養醫學研究所進修營養醫學治療,查了許多文 獻之後發現,注射高劑量維生素 C 可能對這類患者有幫助。在與患者溝通後,將其收住院,然後每日靜脈注射維生素 C15 克(其 實現在我會注射更高劑量)。說也奇怪,患者口腔狀況一天比一 天好,過了一週後,口腔潰瘍好了大約八成,食慾改善不少。又 大約兩週後,體重回升 3 公斤,體力大好,當時我非常訝異,患 者也很開心,原來維生素 C 注射對於癌症患者有這麼大的好處。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一位深信開刀開藥才能治病的醫師, 轉變成相當注重營養輔助治療的醫師。在癌症多專科團隊討論癌 症患者治療計畫時,都會加強營養師的會診,並不時提供癌症患 者在開刀前後、化療,或是放射治療時的營養素補充建議,看到 營養療法對我患者的諸多助益,我越來越開心。

後來,因為對以營養醫學調理體質非常有興趣,再加上當時 長官的支持,在忙碌的醫療業務之外,成立了全台教學醫院第一 個營養醫學門診,利用營養素的介入,來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品 質,進而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記得曾有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因為肺臟轉移來門診找我。 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化療帶來的巨大衝擊,他太太陪他來的時 候,在我面前直掉淚,希望我幫她先生度過化療難關,因為他想 參加一年後女兒的大學畢業典禮。我評估之後發現,他的肺腫瘤 並不大,而且大腸癌腫瘤已經切除,如果肺癌化療順利完成,在 轉移腫瘤縮小後,可能還可以開刀切除。但是他因為癌症的復發轉移,感受到巨大壓力,對再次化療心生畏懼。

我當時給他很大的鼓勵,告訴他只要照我的方式調理,並搭配治療,不要說女兒的畢業典禮,連她的婚禮你都可以參加,也因此,他有了巨大的信心。我當時建議先讓化療休息一個月,大 量補充抗癌營養素,並加上足夠的蛋白質,也建議他開始走路運 動,一個月後再繼續化療。

大約過了三個月,原先在右肺的 4 公分腫瘤縮小到 2 公分,之後順利切除。他非常開心,回診的時候,他說還好有劉醫師的鼓 勵加上營養調理,讓他度過抗癌難關。我也很感動,原來患者需要的,除了醫師提供的必要治療以外,詳細的說明讓患者無懼, 充足的營養讓患者補充,都是療程中很重要的環節。

他太太最後還說,要是劉醫師能夠教大家如何料理食物,那 對於患者的幫助更大。這聲音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因此,本書 除了帶領大家認識抗癌新知以外,也將野人獻曝地介紹一些癌友 平時調理健康時的參考食譜。

膽固醇正常,就真的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嗎?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ease long Covid

一般的基礎血脂檢查,包含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TG),可以用來初步評估每個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舉例來說:當total cholesterol,LDL或是triglyceride 過高,而HDL過低,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高,因為HDL能降低血管發炎,LDLtriglyceride都會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得到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和中風的機率.但反過來說,當total Cholesterol、HDL、LDL、TG都正常,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否就會比較低呢?

根據一篇2009年發表的文獻,在136,905位因CAD住院的患者中,平均LDL數值為104.9 mg/dl (正常數值40 mg/dl 女>50 mg/dl),TG為161 mg/dl (正常數值

那是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即使血脂正常,卻還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情況?主因就是造成血管發炎,形成動脈硬化的風險因子不單單只有LDL和TG血中含量多寡,還跟膽固醇本身的結構、氧化壓力、基因、其他會造成血管發炎的分子息息相關。

當血脂檢查結果都正常,但自己卻有一些症狀,包含血壓偏高、容易頭痛、手腳冰冷,再加上有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我們會建議做一些額外的抽血檢測,才能更精準的評估心血管的狀況.這些檢測如下:

  • Apo A1

    是HDL中的主要結構蛋白,代表了防止血管硬化的能力。數值越低,則得到CAD的風險就越高。
  • Apo B

    是LDL中的主要結構蛋白,數值越高,則得到CAD的風險就越高。
  • Homocysteine(同半胱胺酸)

    是一種甲硫氨酸的中間代謝產物,當在血中的濃度越高,越容易攻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發炎,增加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 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當LDL被血液中的自由基氧化之後,就形成oxLDL,和Homocysteine一樣,此數值越高,越容易造成血管損傷,導致血管發炎。
  • TMAO(三甲胺-N-氧化物)

    是由三甲胺(TMA)產生的一種有機化合物,而TMA則是來自飲食中紅肉、奶製品、蛋類中的成分肉鹼 (Carnitine) 或是膽鹼 (Choline),經過腸道菌叢代謝所產生。TMA再經由肝臟氧化成TMAO。當血液中TMAO越高,就越容易造成血管發炎,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當腸道菌叢不佳,產生的TMA也會越高。
  • LDL particle (LDL顆粒大小)

    LDL顆粒大小分為兩種:大顆鬆散LDL和小顆緊密LDL。當血管內皮細胞因為過多的自由基、oxLDL、homocysteine、TMAO造成血管發炎,小顆緊密LDL就容易進入這些血管發炎處,造成動脈硬化;而大顆鬆散LDL因為體積較大,反而不容易進入血管發炎處,就比較不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 Lipoprotein A (脂蛋白(a))

    是一種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這個數值不會受到年齡或飲食所影響.當數值越高,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
  • Fibrinogen(纖維蛋白原)

    是一種能促成血液凝集的蛋白質。當這個數值過高,就表示血管正在發炎,會提高動脈硬化和缺血型心臟病的風險。

以上這些血液檢測,可以更精準的反應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程度和評估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這些數值出現異常,醫療專業人員可以給予更針對性的建議,就能達到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緩解長新冠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ease long Covid

長新冠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有咳嗽等輕微症狀,有些人卻嚴重到無法好好上學上班,要避免得到長新冠的最好辦法,當然是不要確診.如果真的不幸確診且在之後產生長新冠症狀,除了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之外,在日常生活上,也可以做一些調整,去緩解這些不適。

根據文獻,造成長新冠的機轉有免疫失衡、自體免疫、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潛在病毒感染、凝血機制異常,這些機轉造成體內器官發炎受損,而產生長新冠的症狀.所以日常生活的調整,就是要盡量減少體內發炎

那可以做那些調整呢?

飲食

  • 避免造成體內發炎的食物:加工食品、精緻澱粉、油炸或辛辣食物。如果本身就有一些慢性發炎疾病,譬如過敏或自體免疫,更要完全避開麩質和奶類。
  • 要大幅增加蔬菜的攝取,每天要至少有4-5份,因為蔬菜中的纖維能被菌叢轉成短鏈脂肪酸,能降低體內發炎。
  • 增加蛋白質攝取:每餐15-30 公克.蛋白質的攝取要注意烹調方式,減少高溫調理(煎、炸),因為蛋白質經過高溫,會容易氧化,反而增加體內發炎。
  • 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每天1.5-3 公克.Omega-3能降低體內發炎。
  • 多喝水:每公斤體重要30mL.如果有在喝咖啡或茶,喝水量還要增加,因為咖啡因會增加水分流失。

運動

  • 運動會降低體內發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提高粒線體數量。
  • 要根據自己身體的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做完運動,發現肌肉過度痠痛,需要休息2-3天,就代表這個運動超過自己的耐受程度,就要減少強度或是選擇另一種運動。

睡眠

  • 要有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時間,即使在放假日也是如此.因為固定的作息能讓身體有正常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這樣能維持體內免疫系統平衡,降低發炎。
  • 三餐和運動時間要是也能固定,生理時鐘會調節的更好。

營養素

  • 根據文獻,長新冠患者體內都缺乏了一些特定營養素,譬如維生素C、維生素B群、鎂、鋅、肉鹼、必需脂肪酸、CoQ 10.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適當得補充這些營養素。
  • 其他營養素,包含多酚類(檞皮素、兒茶素、白藜蘆醇)、維生素D、益生菌都能降低體內過度的氧化壓力以及發炎,緩解長新冠症狀。

長新冠 (Long-Covid or Post-Covid Syndrome)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long Covid

隨著台灣新冠疫情日趨平穩,我們也慢慢習慣了與病毒共存的日常生活,但還沒確診過的天選之人仍然要盡量避免感染;而已確診過的人們則要避免再次感染以及長新冠的發生。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是指:發病後12週,產生持續疲勞、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等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各種症狀且症狀持續8週以上。根據統計,30%的新冠確診者會產生長新冠,台灣目前有440萬確診,所以預計會有13萬的人會有長新冠。

常見的長新冠症狀有

  • 一般症狀:疲勞、勞動後倦怠、發燒。
  • 心肺症狀:呼吸困難、咳嗽、胸痛、心悸。
  • 神經症狀:腦霧、頭痛、失眠、站起來會頭暈、皮膚有刺痛感、嗅味覺改變、憂鬱、焦慮。
  • 消化症狀:腹瀉、胃痛。
  • 其他症狀:關節肌肉酸痛、皮疹、經期變得異常。

當確診之後,一定要持續注意自身的健康情況,一旦有產生以上所說的各種症狀,且未好轉,要立刻尋求醫師的協助,不要讓這些症狀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

Hygiene hypothesis 衛生假說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什麼是衛生假說呢?

衛生假說在醫學上被認為是一種增加兒童過敏的可能原因。簡單說,就是我們現在的環境太乾淨了,因為過於乾淨,反而讓越來越多小孩得到各種過敏症狀。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我們爸媽或祖父母的年代,其實比較少聽到小孩會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是嚴重免疫失調導致的自體免疫疾病。

而造成這種變化就是因為現在我們的環境越來越注意消毒,越來越注意衛生,讓小孩子童年時,大幅缺少接觸傳染源、微生物與寄生蟲的機會,因此讓負責抵禦傳染源的免疫細胞:輔助型T細胞Th-1缺乏了正常發展的可能性,當Th-1沒有好好發展,就會讓另一種輔助型T細胞Th-2過度活耀,過度活耀的Th-2就會增加了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很多研究也發現,越乾淨地區(已開發國家)的兒童得到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和自閉症的機率比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低開發國家)的兒童來得高。

大家看到這裡一定會問,可是現在環境中毒素那麼多,重金屬、塑化劑、PM2.5甚至是新冠病毒,要怎麼在避免接觸毒素和提高小孩免疫力這中間做個拿捏呢?

各位辛苦的爸媽們,在照顧小小孩的時候,除了基本的把手洗乾淨、適度噴酒精、戴口罩、減少加工食品攝取之外,可是要讓他們多吃原型食物,即使在疫情中,還是要出門去多接觸大自然中的土壤和太陽,訓練他們的免疫系統,這樣的話,就可以大幅降低小孩長大後得到免疫失調疾病的風險喔。

兒童確診新冠康復後,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症狀與預防方法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在今年六月初,台灣出現了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

什麼是MIS-C ? 這是指兒童在確診新冠病毒且康復之後的2~6周之內發生,攻擊身體多系統的發炎疾病.MIS-C的症狀有:

  • 持續不斷的高燒
  • 腹痛
  • 腹瀉
  • 眼睛充滿血絲
  • 頭暈
  • 皮疹
  • 嘔吐
當確診痊癒後的兒童有以上這些症狀,請立刻立刻就醫。

目前造成MIS-C的確切機轉未知,而就根據目前發表一些文獻中提到,可能的機轉有二:1.不飽和脂肪酸Omega-3Omega-6的比例失衡。2.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不足。

研究發現,MIS-C兒童體內Omega-6的濃度比Omega-3高很多。過高的Omega-6就會造成過度發炎,而Omega-3不足,抗發炎的效果則會降低。造成Omega-3跟6的比例失衡最常來自飲食上的不均衡,Omega-6來自於肉類、蛋黃、大豆油、紅花油,以及許多加工食物,Omega-3則來自於深海魚類、海帶、紫菜。當兒童飲食上Omega-6攝取過多,就有可能增加得到MIS-C的風險。

另一篇研究發現,MIS-C兒童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偏低。維生素D有抗病毒和平衡免疫的功效,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兒童不但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痊癒之後得到MIS-C的風險也會增加。

要避免兒童得到MIS-C,可在飲食上多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減少加工食品,還要多帶小孩去接觸大自然,沐浴在陽光之下,提高體內維生素D。而適當補充Omega-3和維生素D3的營養補充品也是有幫助的。

相關檢測

如何健康吃粽子

健康管理團隊/自然醫學 黃昱喆博士

端午節要到了,先祝各位連假愉快,並要持續注意自身防疫,避免感染。

說到端午節必定會吃的就是粽子,不管是北部粽、南部粽、客家粽,各種内餡與不同風味,讓人食指大動,一顆接著一顆,再配上沾醬,這三天連假真的可以每天都吃三顆。

雖然粽子好吃,但吃得同時,我們還是要注意一下如何吃才是對身體最健康的.尤其是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更要知道如何享受美味,又不會讓症狀變差。在此就跟大家分享,如何一舉兩得。

  • 無慢性疾病:可以把粽子當成每餐主食,但每餐也不要超過一顆,並且每口咀嚼30下以上,別讓較不好消化的糯米造成腸胃的負擔。
  • 糖尿病:粽子中的糯米是高升糖指數食物,代表它非常容易讓血糖上升,不太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但如果真的太想吃了,請切記每天不要超過一顆粽子,而且吃之前,也要食用大量蔬菜(2-3個拳頭份量),因為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能大幅降低腸道吸收糯米中碳水化合物的速度,就不會讓血糖快速提高.而如果妳近期的抽血報告上的糖化血色素大於7,粽子也請選擇水煮或蒸的,不要選擇油炸,因為油炸會增加粽子內的糖化最終產物(AGEs),讓體內發炎更加嚴重。
  • 高血壓:粽子和沾醬所含的鹽分,攝取過多,裡面的鈉就有可能造成血壓升高.要平衡鈉所造成的血壓升高,需要多攝取鉀,而富含鉀的食物就有:酪梨、香蕉、莧菜、紫菜。
  • 高血脂:粽子裡的糯米或是加工肉類,都有可能讓妳的血脂升高,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在吃粽子的時候,也請同時攝取大量蔬菜,讓其中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能減輕粽子造成的影響.或著可以用魚油,裡面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能降低過高的血脂。
  • 高尿酸:某些粽子內餡含有魷魚、干貝、鮑魚等高普林的海鮮,高尿酸或是已經有痛風的你,要避免食用。
  • 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橋本式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等等):建議完全忌口各種市售的粽子,雖然粽子的糯米不含麩質,但裡面的內餡或是沾醬就有可能含有麩質(譬如醬油滷過的豬肉),而麩質就有可能惡化自體免疫的症狀.但如果是自己包的粽子,能確認裡面的內餡完全無麩質,那就可以安心食用。

【新書推薦】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

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

 誠摯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 吳建德 / 東京大學神經智慧國際研究中心特任準教授
  • 翁宗斌 / 仁寶電腦總經理
  • 張克士 /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
  • 曾祥非 / 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
  • 蔡佳芬 /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 劉益宏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

內容簡介

活化大腦好重要!

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累積多年研究,完整揭開逆齡健腦的祕密

大腦對生命意義無庸置疑,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仍然很有限;

同時擁有營養醫學、功能醫學、精準醫療及基因檢測專業的劉博仁醫師,將其從臨床觀察並研究發現能活化大腦的祕密,透過精確的文字、簡單的敘述方式,讓我們一探大腦的奧祕。

當了解大腦的神奇後,再進入預防醫學的領域,以平日經常會遇到的狀況或實際案例,提出根本可行的逆齡健腦方案,讓你我可以擺脫腦細胞減少的風險,遠離大腦疾病的傷害,活出健康老化的晚年生活。

本書六大特色

  • 探索大腦的奧祕,大腦生病時,會有哪些表現?又是怎麼造成的?
  • 保健大腦的關鍵,與大腦健康有關的重要因素是什麼?
  • 維持大腦的健壯,我們應該怎麼吃?跟著劉醫師一起下廚做菜吧!
  • 鍛鍊健康的大腦,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訓練並活化你我的大腦?
  • 睡出清醒的大腦,打造睡眠好品質的策略、擺脫影響睡眠品質的妙方。
  • 現代醫學在大腦的應用,大腦影像檢查、AI科技的超級應用!功能醫學對維護大腦健康的角色。

 

目錄

【推薦序】色香味俱全的健康好佳餚/蔡佳芬

【推薦序】最厲害的AI腦波檢測,也比不上做好預防保養/劉益宏

【作者序】阻擋大腦退化要趁早/劉博仁

第一篇 開始探索大腦吧

  • 01 神奇奧妙的大腦
  • 02 大腦可能生病了
  • 03 與大腦有關的身心不適
  • 04 影像及AI人工智慧在大腦疾病的應用
  • 05 精準醫療檢測的應用

第二篇 大腦健康的要素

  • 06 大腦疾病一定是遺傳來的嗎?
  • 07 發炎是大腦病變的開始
  • 08 你的大腦中毒了嗎?
  • 09 健康的腸道攸關健全的大腦
  • 10 要大腦青春,也別忘了荷爾蒙
  • 11 睡不好別想要有健康腦
  • 12 不運動加速大腦老化
  • 13 創傷或感染一樣會傷腦

第三篇 要頭好壯壯,就這麼吃吧!

  • 14 好水加上適量咖啡
  • 15 腦部的能量來源是它
  • 16 好油脂讓大腦順暢
  • 17 大腦傳令兵需要優質蛋白質
  • 18 健腦飲食法
  • 19 不讓大腦老化的營養素

第四篇 鍛鍊你的健康大腦

  • 20 呼吸對了,大腦就放鬆了
  • 21 肌力也會影響腦力
  • 22 隨時隨地鍛鍊大小肌肉
  • 23 芳香療法也能醒活大腦

第五篇 睡出健康的大腦

  • 24 失眠會加速老化
  • 25 要打造有助於睡眠的氛圍
  • 26 打鼾自救法
  • 27 夜間頻尿改善法

第六篇強健大腦的生活好習慣

  • 28 生命的維持需要持續的互動
  • 29 接近大自然的森林療癒
  • 30 來一場藝術饗宴豐富心靈
  • 31 與3C產品維持健康的關係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最厲害的AI腦波檢測,也比不上做好預防保養

劉益宏

  •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
  • 台灣機器人學會祕書長
  • 宏智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的浪潮之下,大家都知道AI是一門熱門的學問,也以為AI已經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只要講到AI,似乎就可以解決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鑽研腦波與AI研究多年,與不少醫師合作過,看過不少罹患腦疾病人的腦波,我們利用AI去自動判讀腦波,可以讓電腦在短短幾秒之內判讀腦波究竟是憂鬱症病人的腦波、健康人的腦波、漸凍人的腦波、輕度認知障礙病人的腦波、還是失智症病人的腦波;正因為不同腦疾病的腦波型態皆與健康人有所不同,AI才有發揮的餘地,可從肉眼觀察不出來的波形中找出一絲絲的線索。

隨著科技的進步,AI已經可以解決「腦波檢測」這件具有挑戰的事,但改變不了「腦疾病」已經發生的事實。舉例來說,我們觀察到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病人大腦前額的腦波有不規則性降低;也觀察到重度憂鬱症病人大腦某些部位之間的腦波連結性降低,這些都是腦疾病之下的腦波異常型態,但即使有了這些發現,也改變不了病人罹病的事實。

因此,比AI檢測更為厲害、重要的,應該是「預防保養 (preventive maintenance)」,也就是在真正罹病之前,就開始進行預防性的積極保養;如此一來,或可降低、甚至避免在受損異常之後才開始進行修復與治療所帶來的龐大成本。這個觀念,在當前的工程領域相當熱門,在醫學領域更應如此,畢竟大腦不同於機器,其複雜程度可用小宇宙來比喻,一旦損壞,要像機器般將其修復完好的難度更大。

劉博仁醫師的這本書,由淺入深地介紹了腦疾病、檢測與大腦保養的各式訣竅,從飲食到生活型態的管理,樣樣俱全。劉博仁醫師以相當雄厚的醫學專業與寫作素養,將醫學常識轉化成平民術語,讓普羅大眾了解與接受。這樣的一本好書,只要好好研讀,必定可以讓自己成為大腦的預防保養專家 !


推薦序二
色香味俱全的健康好佳餚

蔡佳芬

  • 北榮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劉博仁醫師的新作,就像是一道細心準備、菜色豐富、擺盤精美,健康又營養的菜餚。打開目錄,首先是以淺白且趣味的方式列出標題,不但清楚而且引人入勝,讀者可以從中挑選有興趣的主題來閱讀。

從了解腦部基本組成及常見疾病開始,接著探討與大腦健康有關的先天及後天因素,然後介紹飲食營養對腦部健康的影響,再來則是如何健身強腦好好睡上一覺,最後則是再上一層,說明陶冶心靈對於腦部健康的好處。

在疾病方面,除了常見的大腦疾患之外,特別注意到有許多的身心不適,都是腦部功能出問題所導致,例如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妄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過去常會被誤以為只是「心病」,殊不知這是腦部疾病;運用能提升大腦健康的各式方法,都有助益於改善身心不適的症狀。

在第二篇中提到的空氣細懸浮微粒PM2.5影響,是新近的研究發現,它可能是導致失智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在2020年,刺胳針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s)所發表的報告,也首度將此項因子列為晚年期可調控的失智風險因子之一,占了2%。第四篇則是提到鍛鍊大腦的方法,提醒大家腦神經是可以塑造的,心靈愉悅寧靜可以減輕腦部的壓力、強身可以促進腦部循環,讓腦神經細胞新生。

從基礎知識、生活常識,再到新穎的智慧醫療檢測,深度廣度俱佳,含金量滿滿。對關心腦部健康的人,真是一本實用的參考書。服用後齒頰留香,身心健康,值得一再回味。


作者序
阻擋大腦退化必須要趁早

近年來我因為從事營養醫學以及功能醫學調理患者,累積不少的臨床經驗,為了能夠傳承下去並本持分享原則,撰寫了許多相關書籍。不過在看診過程中,我發現大腦的相關疾病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許多人的疾病根源是出在大腦,患者卻不自知,等到臨床症狀明顯被轉往神經相關專科醫師看診的時候,大腦已經呈現不可逆的疾病狀態。其中包括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大腦退化等等,所以在功能醫學範疇,我特別將「健腦」這部份的調養知識做了整理。

一位孝順的兒子牽著被診斷為認知功能障礙、年近65歲的母親來我門診的時候,經過3個月的調理後開始有進步時,他兒子告訴我,如果母親能早些藉由我提倡的功能醫學以及生活型態調理,大腦退化速度不會如此之快。是的,如果能及早打造健康大腦的環境,的確可以阻擋大腦退化的速度。

另一位剛進入醫界服務的年輕人,因為憂鬱、沮喪,導致人人稱羨的工作幾乎停擺,吃抗憂鬱藥也不見好轉;後來我從腸道菌相調整、加上大腦營養調理,讓他擺脫了身心巨大的困擾,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快樂積極地繼續臨床工作。這也反映出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員,對於大腦健康的全身連結網絡也不一定了解;所以,分享「健腦」的相關功能醫學知識更是迫切需要的。

本書分為六大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頭到尾細細品嚐我所提供的健腦知識饗宴。第一篇簡單介紹大腦相關知識,如常見的大腦疾病介紹、當今的診斷工具;讀者可能不知道,現在帶個腦波帽,在3分鐘內就可以看出你的憂鬱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甚至以抽血就能偵測大腦退化物質,幫助提早注意到大腦退化跡象。

在第二篇主要探討維護大腦健康的重要關鍵。像是不快樂或是大腦退化是遺傳嗎?或是還有其他因素?發炎居然是大腦退化的起手式等;當然,大腦中毒也可能是退化因素,而腸道的健康居然也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

第三篇則是從重要的營養膳食角度告訴讀者如何補充顧腦的營養,以及時下熱門的間歇性斷食、生酮、減糖飲食哪個對大腦比較好?是否還有其他具科學證據的健腦飲食型態?我也分享幾道養生顧腦食譜,讓讀者能在三餐飲食中打下健腦的基礎。書中也仔細分析各類有益於大腦健康的保健食品,並提醒如何補充最好。

第四篇則是分享鍛鍊大腦的方法以及隨時可做的健腦運動。包括睡眠睡得好是維護大腦健康的必須條件,可是偏偏國人平均3到4成有程度不一的睡眠障礙;所以在第五篇告訴讀者實作策略,例如如何營造健康的睡眠環境以及啟動睡眠修復大腦的安睡模式。最後篇章中則針對目前3C科技產品剝奪了大腦健康氛圍而提出看法,並整理出生活上可以培養的良好習慣,為永續大腦健康厚植腦力。

這本書,不是教科書,是帶你邁向健康大腦的平安書。

 

搶先看

保護大腦不發炎-1

保護大腦不發炎-1
保護大腦不發炎-2

保護大腦不發炎-3
保護大腦不發炎-4

保護大腦不發炎-5
保護大腦不發炎-6

 

購買通路

【新書推薦】其實你胖得很冤枉

健康體重,身體自然瘦,減重,肥胖原因,陳欣湄醫師

 誠摯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 江坤俊 敏盛綜合醫院副院長
  • 宋明樺 減脂瘦身湯權威營養師
  • 陳凝觀 《健康好生活》主持人
  • 許書華 輔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鄭凱云 名主播/《健康2.0》主持人
  • 劉博仁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肥胖是一種健康警訊,盲目的減重不但成效差,還會復胖!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內容簡介

你感覺自己吃少動多,體重還是降不下來?是的話,請檢視勾選以下選項:

  • ( )你小的時候很瘦,現在才開始逐漸變胖?
  • ( )你從某個時期開始,體重就直線上升?
  • ( )你的家人都瘦瘦的,只有你一人特胖?

只要選中一個,就表示你的體重基礎閾值被墊高了。
若不想瘦了身體卻失去健康,這本書可以協助你重啟身體,瘦得健康美!

本書希望傳達正確的知識給每一位想減重的人。體重上升其實只是一個身體的現象,是身體給你的警訊,在節食、健身之前,你得先找出身體失衡的根源,做出調整,減重之路才會輕鬆,而肥胖背後暗示的身體問題,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

請回想一下,生活周遭真實發生的這兩個例子,到底問題差在哪裡?

A女:微胖、身材肉肉的、意志力超強,堅守能量守恆,隨身攜帶小電子秤和飲食日記,論克計算吃進的熱量,但是她的體重還是持續上升?!

B女:美食主義者,只要是「吃的」都會開心享用,從來不關心一份中薯要消耗330大卡,一份超商便當總熱量895大卡……偏偏身材就是很纖細,細到讓人嫉妒。

由於生活型態和體質的不同,如胰島素阻抗、腸漏症、過敏體質、隨時處在高度壓力下……等狀況,每個人的「體重基礎閾值」都不一樣,所以同一套減重法,別人做有效,你來執行卻是越減越肥。只要用對方法讓身體恢復平衡,不用挨餓和嚴格鍛鍊,自自然然就能瘦。

獻給感覺自己胖得很冤枉、無辜的你

讓瘦體素增加、飢餓素減少,幫助提升代謝、下降食欲?
這個方法已被證實無法有效治療肥胖!
新的研究顯示,肥胖與荷爾蒙失衡息息相關,尤其是:胰島素、皮質醇、甲狀腺。如果你試過各種減肥法,已經少吃、多動了,還是瘦不下來,那你一定不要錯失打開這本書的機會!

 

目錄

推薦序 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 劉博仁 醫師

推薦序 幫助你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宋明樺 營養師

前 言 肥胖不只是外觀上的問題,更代表著你身體發出的警訊!

PART 1 身體比你想的更複雜

  • 體重基礎值的迷思
  • 全身負擔總和

PART 2 能量守恆定律的迷思

  • 太過執著能量守恆定律,小心會越減越辛苦
  • 能量守恆的理論基礎
  • 能量守恆減重,並非每次都有效
  • 錯誤飲食迷思下的矛盾
  • 假說一:暴食,會造成肥胖?
  • 假說二:健康飲食金字塔=健康體態?膽固醇是肥胖的元凶?
  • 假說三:1塊蛋糕的熱量=1碗蔬果沙拉的熱量?
  • 1卡路里≠1卡路里
  • 運動減重的真相
  • 純靠運動,對減重並沒有太大效果

PART 3 肥胖是一道數學題:扣除身體的毒物負擔總和

  • 肥胖是身體失衡的警訊
  • 身體毒素的負擔總和,決定你的體重基礎閾值
  • 高壓文明病:現代人肥胖的頭號殺手
  • 壓力帶給身體的影響,恐怕遠超過你的想像!
  • 什麼是「壓力胖」?
  • 千萬別小看壓力這檔事
  • 檢視自己的身體是否潛在壓力傷害?--高皮質醇與低皮質醇自我檢測
  • 排解壓力的生活處方
  • 肥胖新篇章:胰島素阻抗
  • 如何診斷、自我篩檢是否有胰島素阻抗?
  • 如何解決胰島素阻抗問題?
  • 肥胖是一種荷爾蒙失衡?
  • 胰島素阻抗新概念的革命
  • 胰島素阻抗不只影響血糖,還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記憶力
  • 無辜的肥胖:甲狀腺低下
  • 如何知道自己的甲狀腺是否出了問題?--甲狀腺低下自我檢測
  • 甲狀腺低下的原因
  • 補充營養元素:維生素A、維生素D、礦物質鋅、礦物質硒、礦物質鐵、礦物質碘
  • 透過檢驗指數變化判斷自己有無甲狀腺亢進/低下
  • 萬惡之源始於腸道:腸漏症與過敏食物
  • 肥胖與腸道的關係
  • 揭開腸道與肥胖間的神秘連結:腸漏症--腸漏症狀自我檢測
  •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腸漏症?--必備腸道完整修復的身體數值
  • 準備好修補你的腸漏了嗎?--5R步驟重建腸道
  • 何謂腸漏症?
  • 腸漏其實是腸道細胞與細胞間的門鎖被打開了
  • 腸漏症引發的肥胖、胰島素阻抗與脂肪肝
  • 肥胖基因:了解你的基因,然後靠後天努力改變它吧!
  • 基因肥胖
  • 種族基因的差異--亞洲人更需要注意體重控制
  • 基因可以靠後天改變的證據
  • 飲食方便下的塑化劑之毒
  • 哪些東西含有塑化劑?
  • 如何避開塑化劑之毒?
  • 減重的最後一哩路:營養食物的魔術
  • 多元食物:彩虹顏色判斷法
  • 多用「原型食物」取代「精緻食物」,吃進真正的食物
  • 與肥胖有關的營養元素

後記 調整體重到最原始的狀態,徹底解決肥胖背後的隱憂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

肥胖,在現代飲食精緻化加上少動的氛圍下,已經是全球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所造成的共病以及社會成本可說是相當高。肥胖與三高疾病有關,糖尿病患者如果合併肥胖,血管傷害是一條不歸路,非常容易導致腎功能衰退,甚至洗腎的地步。高血脂或是高血壓合併肥胖,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機率也增加。另外,肥胖也與部分癌症增加有關,包括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等相關。無獨有偶,肥胖還與大腦疾病脫離不了關係,包括憂鬱、血管型失智,甚至是認知功能障礙等等。看到這裡,肥胖的朋友應該會想好好的來減重了吧。可是有那麼容易嗎?的確,減重永遠是熱門話題,因為有許多的不為人知的重點在裡頭。

陳欣湄醫師是我多年的好友,也是我台北菁英診所的醫師好夥伴,這些年來看到她努力的為過重族尋找方法,遍讀各類資料,如今又在百忙之中寫下這本《其實你胖得很冤枉──家醫科女醫師教你重啟健康體重基礎閾值,身體自然瘦》一書。真的是太棒了,許多人真的胖得很冤枉,嘗試了許多方法,結果換來了溜溜球效應,以及越減體脂肪越高的窘境。功能醫學會從腸道、內分泌、壓力荷爾蒙、毒物、過敏等各層面剖析其原因,然後給予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這所有的一切在陳醫師這本書當中都會呈現給讀者,相信大家參考這本書之後,可以重新啟動健康體重基礎閾值,然後達到身體自然瘦的終極目標。

劉博仁 醫師/博士

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門診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二 幫助你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隨著時代的變化,外食比例居多不下已經是持續好多年的飲食型態,但是現在外送平台的盛行,加重了外食的方便與活動量的減少,更是引起肥胖的一大問題。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24)為45.4%。以體脂肪為標準,台灣45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有超過50%以上都有過重(BMI在 24~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 27)的問題。

講到肥胖,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體重、體脂肪在奮鬥,認為減重是一輩子的功課,通常有這樣念頭的人常常在減重、復胖中來來回回、沒完沒了……當然這些錯誤的減重過程也慢慢的把自己的健康燃燒殆盡(代謝率變得非常差),讓每一次的減重效果變得越來越差、內分泌失調等狀況也逐漸出現。 常常在面對這類對象時,都必須花好大一段時間先把代謝導正回來,方能進入正確的減重計畫裡;講到減重,其實一開始並不是訂出你的減重目標,而是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會胖,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戰百勝。

陳醫師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告訴你「檢視個人的體質」,讓你真正了解到人身體奧秘與運作,才可以對症下藥(使用正確方式)瘦得輕鬆又不復胖。本書中有一部分提到減重中「能量攝取的問題」,更是完全說中營養師教導減重者過程中,有許多人非常在意每一餐熱量攝取多少,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影響到整天的心情,說真的,除非餐餐便利商店,你吃進肚子裡面的每樣食物都有完整的營養標示,不然熱量根本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計算……。

此外,書中也提到許多我們意想不到與減重有關的疾病或是議題,一次幫大家破解謎題,內容多元、豐富。我真心推薦這本好書,它會幫助讀者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宋明樺 營養師

各大談話性與健康節目熱烈邀約的減脂瘦身湯威營養師、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兼任居家營養師

 

購買通路

找出疾病根源,改善亞健康及疾病狀態!

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