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口腔癌是台灣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發佈的2014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4位,每年有超過2,700人死於口腔癌,且死亡年齡相較其他癌症提早了十年,其中不乏正值壯年、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患者,實在令人非常遺憾。

口腔癌,癌症營養療法,癌症輔助療法,營養調理

國內研究顯示10個口腔癌病患中有9個人有嚼檳榔習慣,可見檳榔就是造成台灣民眾罹患口腔癌的主因。由於檳榔子(菁仔)成份中的檳榔素(arecoline)及檳榔鹼(arecaidine) 在嚼食後會產生致癌物質,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於2003年將檳榔子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而嚼食檳榔時,檳榔的粗纖維會反覆磨擦口腔黏膜,使得檳榔中的致癌物質更容易影響口腔黏膜細胞,導致口腔出現白斑、紅斑等癌前病變,進而逐漸演變為口腔癌。

除了嚼食檳榔之外,喝酒及抽菸也同樣會誘發口腔癌,只不過風險度不像檳榔那麼高。此外,假牙裝配不當、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等,也可能是造成口腔癌的原因。如果發現口腔潰瘍、口腔腫瘤、口腔疼痛、牙關緊閉、口臭、頸部腫塊、口腔出血等,應儘快就醫,如有疑慮則需進一步切片檢查。

一旦知道自己罹患癌症後,務必要了解屬於第幾期。因為屬於不同的癌症分期會有不同的主流治療,而不同的治療所需的營養處方也不同,因此為了幫助自己,患者在確診罹癌後務必要向醫師詢問清楚自己的癌症期別,以及接下來要接受的治療。

當今的癌症治療已走上整合醫療之路,除了主流的手術、藥物與放射線治療之外,輔助療法也不可或缺。所謂輔助療法,目的在於提升身體抗癌力及降低手術、化療、放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所帶來的副作用,並幫助患者擁有最大的療癒能量。在各種輔助療法中,營養醫學可說是最好的幫手,因為營養素可提供癌症患者在手術前後整個抗癌過程中所需的能量,幫助癌症患者不被癌細胞所打敗,因此,向營養醫學專業醫師諮詢並取得個人營養調理建議,定能提高成功抗癌的勝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同的西醫主流療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與風險不同,營養調理也需要跟著調整,此外,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還會依患者年齡、體重、症狀、以及各項檢驗結果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整體評估後規畫個人化處方,方能得到理想之綜效。以下為劉博仁醫師針對口腔癌各類治療所提出的營養調理建議方向:

搭配手術治療之營養建議

口腔癌的治療,能夠手術就儘量開刀切除乾淨,再搭配術後放療或是化療。在接受手術前後之營養調理須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手術前應避免菸、酒、以及精製甜食與人工添加物等之攝取,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 會影響凝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像是維生素E、銀杏、大蒜精、魚油、紅苜蓿、人參等,最好在手術前一周即減量或暫停服用。此外,會影響麻醉效果的保健食品如紫錐花草、聖約翰草、乳薊草、大蒜精等,則應於手術前三天即減量或暫停服用。
  • 手術後,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而抗生素會破壞腸內好菌,削弱腸道免疫系統,因此建議在手術後可以進食時,就應服用乳酸桿菌或比菲得氏菌等益生菌,來幫助病友重建腸道系統之免疫力。
  • 術後應儘早補充維生素C、鋅、生物類黃酮等以促進傷口癒合、抗發炎、降低傷口感染機會。
  • 含有各種必需胺基酸、乳清蛋白之蛋白質粉,可提供傷口復原之原料、提升免疫力、活化白血球細胞,也可視情況加以補充。

搭配化學/放射治療之營養建議

接受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口腔黏膜炎、無食慾、噁心、嘔吐、腹瀉、嚴重咽喉痛、白血球下降、體重減輕、感染等,營養調理需特別注意天然魚油(TG型式)、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抗氧化劑、Q10、優質蛋白質氨基酸、麩醯胺酸、酵素等之補充。

至於口腔癌的標靶治療則以Cetuximab(爾必得舒)為主,是近三十年來治療這項疾病最大的突破。Cetuximab是一種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擴散、增生進而達到抑制腫瘤的目標,由於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毒性,因此沒有化學治療常見的骨髓抑制導致病患抵抗力變低的問題,也沒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反應如青春痘狀的紅疹、皮膚乾燥,經過適當的護理大部分病患都能承受,治療的安全性比傳統化學治療好。

由於口腔癌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目前政府提供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的民眾每二年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異常,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擺脫癌症的威脅。除此之外,唯有立即戒除檳榔及菸酒才真正是口腔癌的最佳防治之道。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

找出疾病根源,改善亞健康及疾病狀態!

立即預約